• 网文群览 26.01.2008

    《在死神脚下搵钱》——在伊拉克淘金的日子(转载)

    刘磊 帅学军

    刘磊大事记

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  2003年5月.国内“非典”风波,从公司辞职。

    2003年7月.“非典”禁令解除,踏上了战火纷飞的伊拉克。

    2003年8月.在巴格达的安德鲁斯开办了战后第一家中国餐厅——“中国龙”,孙必干大使题词。

    2003年12月.结束安德鲁斯餐厅,搬到总统府所在“绿区”继续经营中餐。

    2004年1月.餐厅大路被封,被伊拉克合伙人卡森告上法庭。

    2004年2月.第一次回国,筹备更大发展。

    2004年3月.第一批中国人质在伊拉克遭到绑架。

    2004年4月.重返伊拉克,餐厅生意如日中天。

    2004年8月.回国。

    拿着铁锅不怕危险 华人巴格达开餐馆阿曹在巴格达开设的餐馆,门牌上以中文和阿拉伯语写着“中国餐馆”。

    这家很小的店铺实在太平常了,但在世界最危险的城市,它的存在却是一件大事。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,不过,来自中国大陆的阿曹(译音)却不怕危险,在巴格达最开放的街区之一卡拉达开设一家中餐馆,这是目前巴格达开仅存的一家中餐馆。

    据《文汇报》报导,这家巴格达开仅存中餐馆由店主阿曹与妻子和两名朋友一同经营,门牌上以中文和阿拉伯语写着“中餐馆”,餐馆的陈设很简单,只有胶桌胶 椅,煮食用具、碟子、抹布和餐巾堆在一旁,厨师则是在食客面前一个小平台上烹煮食物,目前只供应饺子、炸鸡腿、馒头和鸡沙律等。

    阿曹说,两年前曾经在当地一间售卖中国货的店铺工作,后来返回家乡云南后,游说妻子和朋友到伊拉克创业,于是就开了这家中餐馆。

    阿曹的餐馆陈设虽然简单,不过却引发外国媒体的关注。英国泰晤士报也发表了以《中国厨师拿着铁锅进入世界最危险的城市》为标题的长篇采访报导,向西方读者介绍几位中国百姓冒险去伊拉克淘金过程。

    文章介绍了这家中国餐馆的规模,称它实在是个太不起眼的场所:只是设在一条繁忙商业街的“弹丸之地”。它还没有正规的名字,只有一个用阿拉伯文和中文书写 的招牌“中餐馆“。然而,几乎可以肯定的是,除了那些封闭的要塞和被包围的西方人的领地外,它是巴格达惟一一家非伊拉克人经营的生意。

    文章说,该中国餐馆由3名中国男子和1位女士一起经营,他们几乎都不会说阿拉伯语或英语,但是他们却敢于到别人都害怕的地方创业。

    当地的巴格达人对这家中国餐馆的存在感到非常高兴,并决定保护他们的中国客人。

    阿曹的中国餐馆目前只供应饺子、炸鸡腿、馒头和鸡沙律等食品。

    2003年5月30日下午5点,我完成了琐碎庞杂的工作交接,彻底结束了我在原单位的工作。

    刘磊大事记

    在路上 1.追日之旅
    在路上 2.约旦骗子
    在路上 3.渗透 巴格达
    在路上 4.艰难着陆在火焰山
    在路上 5.王子之死
    在路上 6.没有萨达姆的日子

    创业篇(下)
    我和小何拿来了印制精美的中餐菜谱,告诉守门的美国兵说,我们要在绿区开餐厅做“CHINESE FOOD‘中餐’”。美国兵一听,显得非常高兴——大概也是啃汉堡包啃久了受不了——热情地表达了对我们的精神支持,并给予了一定方便:放行。

    守业篇(上)
    2004年年初,我所在的公司的发展陷入停滞,我随即选择了离职。没过多久,2月,刘磊突然回国。那天看到刘磊,头发大概是留了一年没理,活像个传 说中的野人,回到深圳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理发店。当晚,刘磊收拾停当,和我聊天,没多少废话,就转入正题:“帅哥,一起去吧!”我没太多考虑,当时就同意 了,一切都好像水到渠成一般自然。

    守业篇(下)
    餐厅生意的寒冬是在2004年的10月,人肉炸弹爆炸后,客人骤减。如何做好危急时刻的宣传,是我们面临的第一大问题。以前我曾经考虑过印制一批双 面彩印的小宣传单,后派祖拜问价钱,巴掌大的纸片要半个美金,我心疼钱就一直没下决心做。这下餐厅生意清淡了,我只好下决心一试,花100美金印了整整 200张。

    Posted by Buflyon @ 3:15 上午

    Tags:

  • Comments are closed.